索 引 號 | 014289132/2022-00217 | ||
發布機構 | 灌云縣農業農村局 | 發文日期 | 2022-03-25 |
標 題 | 灌云縣西部崗嶺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經驗 | ||
文 號 | 無號 | 主 題 詞 | 民政、扶貧、救災/其他 |
內容概述 | 無 | ||
時 效 | 有效 |
信息來源:灌云縣農業農村局 時間:2022-04-11 17:40[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 打印 ] [ 關閉 ] [ 收藏 ]
灌云縣地處江蘇省東北部,東臨黃海,是全國“時代楷模”王繼才的家鄉,2021年啟動實施41個項目。項目推進實施過程中,該縣認真分析項目建設面臨的新形勢、新情況,積極探索新思路、新舉措,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灌云模式”,逐漸形成針對性、可操作性較強,具現實借鑒意義的有益經驗。
一是堅持把強化黨建引領作為首要之舉,大力度推進示范區建設。近年來,灌云縣在努力跨越奮進、加快后發先至的征程中,積極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決策部署,嚴格按照省市委關于黨建引領富民興村的要求,因地制宜探索具有灌云特色的黨建引領富民興村之路。2021年,縣委出臺《關于推動“黨建引領富民興村”若干措施》(灌委辦發〔2021〕15號),提出要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富民興村方面的積極作用。示范區創建過程中,始終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從頂層規劃設計到具體項目實施,從方向確定到項目選擇,從要素保障到績效管理,始終確保黨組織處于主導地位、發揮主導作用。注重三級書記一起抓,縣鎮村齊推進,為示范區順利推進提供堅強保障。示范區內龍苴鎮石門村積極打造“支部書記勞模創新工作室+勞模集結園”,夯實富民興村人才支撐。為盡快發揮示范區示范引領效應,石門村充分發揚黨員模范帶頭作用,成立田頭黨支部,打造“黨員先鋒示范田”,建立定人員、定責任、定方案,促農民增收、促農村發展的“三定兩促”機制,即確定參與黨員名單,劃定各自工作目標責任,制定具體工作方案;促進村民積極參與示范區建設并增收、促進村級各項事業發展。石門村參加項目建設的30余名黨員分成5個工作組,目標任務涉及農村產業發展(主要是示范區產業項目建設)、鄉村建設(主要是示范區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農村改廁等)、鄉村治理(主要是推行清單制、三個一張圖)等。積極促進農村土地流轉、動員群眾參與項目建設、改變群眾衛生習慣、引導農戶家前屋后衛生保潔、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倡導文明新風、組織村民文化活動等。
二是堅持把集成政策支持作為關鍵之舉,全方位扶持示范區建設。目前,村級發展的兩大難題是人才和資金。人才方面,灌云縣開展富民興村先鋒行動,全縣招錄100名鄉村振興專干進村社(其中龍苴、南崗共20人),組織130名優秀年輕機關干部下基層,組織30家優質企業與經濟薄弱村結對子,夯實富民興村人才支撐。資金方面,設立“村集體經濟發展扶持引導專項資金”,每年安排2000萬元,重點支持村集體發展經營性項目、壯大產業鏈項目,引導鎮村高起點抓項目、高水平促增收。在全市首推“富民興村貸”金融產品,以1000萬元財政擔保專項資金,撬動1億元額度貸款,用于村集體發展增收產業,這些都為示范區村級后續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政策支撐。
三是堅持把明確產業導向作為核心之舉,一體化引領示范區建設。蘆蒿產業在南崗鎮、龍苴鎮有廣泛深厚的基礎,常年種植面積在2.5萬畝左右。示范區圍繞打造“灌云蘆蒿”特色產業體系,推動蘆蒿產業高質量發展,夯實鄉村振興產業基礎。一是打造核心生產基地。加強優質種苗擴繁,在南崗鎮許相村改建蘆蒿育苗中心、新建30畝蘆蒿優質種苗擴繁基地,建設蘆蒿生產專用物資銷售服務網點,為蘆蒿產業提供專業技術及物資服務,切實抓住蘆蒿產業提質增效的關鍵。不斷提升設施化水平,重點圍繞“日光溫室蘆蒿-番茄”“日光溫室蘆蒿-蕓豆”等特色產品核心生產基地優化提升,加強生產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建設,為提升蘆蒿品牌效應奠定基礎。二是強化農產品專業流通體系建設。打造農產品集散地、預冷加工、冷鏈物流體系等,重點提升日光溫室蘆蒿、西紅柿、蕓豆等主導產業的儲運銷售能力。三是精心編排示范項目。示范區項目編排主要圍繞鞏固拓展灌云崗嶺地區脫貧致富奔小康成果,構建以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為導向,以蘆蒿、西紅柿等優質蔬菜為主導,以農業休閑觀光及農產品物流加工為配套的農業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同時以產業振興推動人才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和文化振興,讓紅色文化資源變成發展紅利,加快推動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推動老區鄉村全面振興。
四是堅持把創新運行機制作為根本之舉,多層面保障示范區建設。在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制、資金管理機制的基礎上,重點創新四個層面工作機制。
創新項目推進機制。為規范有序推動示范區建設,保障工程質量安全,強化各項措施落實,建立項目推進“六制”工作法。即實行項目編制公示制。示范區內編制的所有41個子項目都要在相關鎮村公示不少于7天,在縣級實行長期公示,接受群眾監督,實行陽光操作。實行項目縣級評審制。示范區內所有實施到村到戶的子項目在所在鎮、村充分調研論證基礎上,形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及實施方案,經過縣級項目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后方可實施。實行工作滯后提醒制。在示范區創建過程中,對項目的建設進度、工程監管、項目驗收、資產確權登記、后期資產運營管理、收益分配等明顯滯后的鎮村,送達《工作事項滯后提醒單》,對滯后事項進行及時提醒,確保按時完成。實行問題督辦制。在送達《工作事項滯后提醒單》限期內,對于仍沒有明顯效果或者推進緩慢的,下發《工作事項問題督辦單》,交辦鎮村,實行督辦整改。實行重大事項責任追究制。對經提醒、交辦,仍不能按期完成重點工作任務的(未落實整改)鎮村或單位,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實行重點工作一票否決制。對不能按期完成示范區建設工作任務的鎮村或者單位,年度考核時實行一票否決。
創新利益分配機制。示范區內建立緊密的利益分配機制,最大程度保護農民利益。村集體發起設立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民以土地自愿入股的,由股份合作社統一經營或流轉給企業經營。確保農民既有土地的固定收益,又有工資收入,還有股金分紅,實現農民在利益增值分配中的深度參與,增強農民支持項目建設意愿。示范區創建過程中,注重發動群眾參與,通過召開示范區所在村村民代表座談會,廣泛聽取群眾意見,統一思想,引導廣大農民在示范區建設中貢獻自己的聰明才智,讓農民在示范區建設中大顯身手,真正成為示范區建設中的生力軍。通過印發宣傳單等方式,提高農民的知曉率,進一步激發農民參與示范區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參與示范區建設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變“要我建”為“我要建”,為示范區建設增添群眾力量。
創新技術服務機制。示范區充分利用好省“灌云蘆蒿研發中心”、省農科院“灌云蘆蒿產業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撐力量,重點開展蘆蒿新品種擴繁、蘆蒿標準化生產技術和新型栽培新模式推廣、有機蘆蒿栽培示范等工作,有效提高示范區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加快建設推動示范區智慧管理中心的物聯網、大數據、5G等新技術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構建示范區數字化檢測體系,推動物聯網技術向蘆蒿、西紅柿等優勢特色產業集聚,加快示范區智能化生產進程。
創新運營管理機制。為進一步明晰示范區與部門、鎮村的職責邊界,解決示范區內子項目分散、不便于管理等問題,自示范區創建起,灌云縣即成立由縣鄉村振興局負責人任主任、兩鎮分管副鎮長任副主任、所在村支部書記任長效管理人員的西部崗嶺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管理委員會,形成責任清晰、各負其責、執行有力的網格化管理格局,實現管理無漏洞、責任落實無盲區。構建由示范區管委會統籌抓總、縣鎮村協力合力、部門各司其職的跨部門、跨層級的高效治理模式。
2021年,灌云縣示范區建設在鄉村振興領域先后被學習強國、中國縣域經濟報等國家級媒體報道3次,省級媒體報道1次。灌云縣南崗鎮崗東村創造的“崗東模式”(“公司+村集體+農戶”的利益連接機制)先后被省政府研究室《調查研究報告》、連云港市《領導參考》刊載。灌云縣委、縣政府舉行了“崗東模式”田頭新聞發布會,該模式成為全縣經濟薄弱村發展和低收入村增收的新模式之一,在縣內省定經濟薄弱村大力推廣,取得了良好的示范引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