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014289132/2022-00243 | ||
發布機構 | 灌云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 發文日期 | 2022-01-12 |
標 題 | 關于灌云縣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 ||
文 號 | 無號 | 主 題 詞 | 國民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管/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計劃 |
內容概述 | 無 | ||
時 效 | 有效 |
信息來源:灌云 時間:2022-01-12 10:07[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 打印 ] [ 關閉 ] [ 收藏 ]
關于灌云縣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22年1月12日在灌云縣第十七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灌云縣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縣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會報告全縣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21年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1年,全縣上下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和省市委的決策部署,在縣委的正確領導,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始終突出“高質發展、后發先至”主題主線,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務求首戰必勝,加快新的提升”總體要求,落實“一個主攻、三個加快、五個提升”重點任務,較好地完成縣十六屆人大五次會議確定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全縣主要指標預計完成情況為:
──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25億元,同比增長11.5%,高于人代會計劃(下同)4.5個百分點。
──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5.33億元,增長12%,高于計劃6個百分點。
──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5億元,同比增長11%,低于計劃9個百分點;工業固定資產投資142億元,同比增長5.5%,低于計劃15.9個百分點;工業技改投資32億元,同比下降33%,低于計劃53個百分點。
──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2.76億元,增長8.9%,高于計劃1.9個百分點。
──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48億美元,增長25.4%,高于計劃18.4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外資1.2億美元,完成計劃的141%。
──完成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00元,同比增長10%,高于計劃2.5個百分點。
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重大項目加快推進,發展后勁持續增強。持續擴大有效投入。預計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其中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50%。重點項目推進有力。實施縣級100項重點項目,年度計劃投資149.78億元。其中納入市重點項目48項,完成投資90億元;產業項目43項,完成投資82億元。全年累計新開工5000萬元以上項目54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8個,10億元以上項目4個;新竣工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27個,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2家。重大載體加快推進。經濟開發區加快實施“一區多園”管理體制改革,鎮江連云港南北共建園區總體方案、發展規劃成功獲批。臨港產業區全面推進徐圩國家級石化基地拓展區建設,化工集中區升級工作有序推進。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圍繞六大主導產業,以九大招商團、40個招商組為抓手,加大項目招引力度,在庫項目實現新突破,全縣簽約重點招商引資項目80個。
(二)結構調整穩健有力,產業強縣成效初顯。“工業立縣、產業強縣”戰略加快實施,產業基礎不斷夯實,產業結構持續優化,三次產業整體呈現出發展提速、結構優化的特點。GDP保持兩位數增長,增幅同比提高7.1個百分點,其中工業增加值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較去年提升1個百分點以上。工業生產快速增長。研究出臺工業集中區產業發展規劃,進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工業經濟保持較快增長,108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0.2億元,同比增長43%;全部工業完成應稅銷售收入162.5億元,增長29.5%。服務業發展亮點紛呈。主題服飾產業園、萬達綜合體開工建設,科奇電商直播產業園正式開園,港口吞吐量突破1600萬噸,限上貿易增幅領跑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7%。入選2021年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建設單位,大伊山旅游度假區考核評價工作獲省文旅廳通報表揚,潮河灣景區創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開山島景區擬列入江蘇省2022年國家4A級旅游景區創建名單。農業結構加快調整。全年糧食總產87.88萬噸,實現豐產豐收。生豬生產逐步恢復,新改擴建2個生豬規模化養殖場,預計生豬存欄36萬頭、出欄50萬頭。大力開展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新增高標準農田11萬畝,新建萬畝以上部級稻茬小麥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區12個,省級水稻高質高效創建示范區8個。獲批農業農村部農業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縣。銀豐食用菌晉升為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
(三)城鄉建設融合發展,生態環境不斷改善。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城鄉一體化,不斷優化農村生態環境。綜合交通更加完善。花果山機場正式通航,長深高速公路花果山機場互通、204國道機場連接線、穆南線、穆新線建成通車。城鎮建設步伐加快。城市景觀顯著優化,新增城區綠地40萬平方米,成功創成省級生態園林城市;中大街、民安路、麗江路等道路黑色化提升改造竣工通車,實施完成伊山路、伊尹路、西環北路、人民路南段等雨污分流改造提升工程。住房條件不斷改善,全縣棚戶區改造新開工601套,完成舊城改造3.7萬平方米,超額完成省市下達的三年完成1.06萬戶農房改善任務。鄉村環境持續改善。建成美麗宜居鄉村127個,市級特色田園鄉村11個。新建農村生活垃圾中轉站22座,創建農村人居環境全面提升示范村60個。生態環境整治不斷深入。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面達標,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行政村覆蓋率84%;大氣質量不斷改善,PM2.5平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7.7%,“生態修復”案例獲全省探索創新評選第一名。
(四)富民舉措深入實施,民生保障穩步提升。深入實施民生幸福工程,不斷提升社會事業發展水平,持續提升群眾幸福指數。積極推動就業創業。新增城鎮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325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不斷完善。城鄉低保標準實現一體化,提升至每人每月640元,累計發放低保金1.1億元。實施“社保同舟·保障共享”擴面專項行動計劃,被征地農民剛性進保,社保覆蓋范圍持續擴大,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基本醫療保險總參保80.52萬人,基本做到應保盡保。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優化教育資源供給,新建義務教育學校6所,云湖實驗小學實現秋季招生,創成省級優質幼兒園2所,省示范性縣級教師發展中心通過省級驗收;高考文化類本一達線率持續攀升,文化類本科達線率超省平均值2.48個百分點。健康灌云深入實施,落細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縣婦幼保健院主體完工。全民健身工程扎實推進,建成城鄉15分鐘健身圈,伊云湖體育公園正式對外開放,縣體育館被國家體育總局表彰為“2017-2020年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鄉村振興穩步推進。投入資金1.34億元,實施扶貧項目69個,打造侍莊街道等3個市級鄉村振興產業園。
2021年面對新冠疫情、能源保供等不確定因素的交織影響,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成績來之不易,主要得益于縣委的正確領導,縣人大的依法監督,全縣上下的共同努力和社會各界的傾力支持。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縣經濟社會發展仍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一是宏觀經濟形勢復雜嚴峻,推動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支撐要素還有欠缺,部分經濟指標沒有達到目標要求。二是轉型升級任務艱巨,工業經濟短板依然突出,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整體上數量還不夠多,強優企業在全市比重較低。三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不足,儲備項目數量不多、質量不高,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不明顯。對以上這些問題,我們將采取有效措施,全力以赴加以解決。
二、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
2022年是黨的二十大召開之年、也是全面落實省市縣黨代會精神的開局之年。在世紀疫情沖擊之下,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世界經濟面臨更多不確定性和前所未有的挑戰。國內經濟發展主要面臨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但我國在經濟發展和疫情防控方面始終保持領先地位,仍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我縣將迎來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2021-2025年)成功獲國務院批復、自貿試驗區建設、石化基地拓展區建設等多重疊加機遇;花果山機場已正式建成運營,連淮連宿高速、233國道將開工建設,綜合立體交通優勢進一步提升。綜合考慮,我縣2022年經濟將保持投入持續加大、經濟穩健攀升的良好態勢。基于以上判斷,我們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以及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系列重要講話指示精神,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改革創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發展和安全,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按照縣委決策部署,安排2022年全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1.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左右;
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5%;
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2%,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0%;
4.外貿進出口增長8%;實際利用外資1.3億美元;
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
6.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2%。
三、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措施
2022年,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縣第十三次黨代會及縣委十三屆二次全體(擴大)會議精神,為確保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切實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一)狠抓重大項目建設,堅持擴大有效投入。始終堅持“項目為王”戰略,著力推動項目建設提質增效。加快重點項目建設。圍繞排定的53個市級重點項目、110個縣級重點項目以及100個市縣重點工業項目,落實重大項目縣級領導掛聯、機關部門包保、全程服務代辦等工作制度,加快中林木材園、連云港堿廠搬遷改造、恒邦智能紡織等重點項目建設。堅持集中化會戰,每個季度集中開工一批項目,確保既定的百項重點項目工程按序時進度或超序時進度推進。加大項目儲備力度。深入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等國家重大戰略落實落地,加快推進臨港石化基地拓展區、南北共建園區建設,積極向上對接爭取,用足用好專項債券等支持政策,動態調整市縣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擇優增補一批高技術產業項目。重抓招商引資。扎實做好建鏈、補鏈、強鏈文章,加快產業鏈招商,確保引進過億元重點工業項目60個以上,其中過10億12個、超50億2個,力爭百億項目實現新突破。創新高質量考評機制,以工業投資翻番為導向,提高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工業投資權重,加大新開工落地項目、實物工程量和完成投資額的分值。
(二)主攻園區轉型升級,打造全新發展格局。優化園區空間布局和產業定位,提升園區高質量發展水平。轉型升級臨港產業區。落地實施全市臨港石化產業規劃布局方案,實現與徐圩石化基地聯動發展,完成5萬噸水廠二期項目主體建設,啟動實施海上輸送廊道和深海排放工程,確保化工集中區升級通過省級驗收,力爭年內工業投入突破110億元。提升做強經濟開發區。深化“一區多園”管理機制改革,搶抓南北共建園區蘇南蘇北對口幫扶合作機遇,拓展省級開發區空間,實現核心區和空港片區、北部片區聯動發展;加快核心片區、空港片區城市道路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力爭年內工業投入突破80億元。規劃建設高新技術產業新區,堅持規劃先行,加快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完善鎮街工業集中區“兩規劃一環評”等基礎工作,辦好各具特色的鎮街工業集中區,盡快形成工業規模爆發效應。加快東城區主題服飾產業園建設,確保電商板塊7月份建成使用、產業板塊完成12萬平方米廠房建設任務。
(三)聚焦產業強縣戰略,加快提升發展能級。堅定實施“工業立縣、產業強縣”戰略,全面提升產業發展能級。發展壯大工業經濟。加強工業經濟指標的預警監測,把服務企業特別是重點企業的運行調度緊緊抓在手上,落實落細減稅降費等一系列紓困惠企政策舉措,確保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80億元以上,工業應稅銷售收入突破200億元。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建設高標準農田16.23萬畝,深入推進省級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建設,創建省級農業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示范縣。推進標準化規模養殖,堅持恢復生產和疫病防控兩手抓,確保年出欄生豬50萬頭,力爭大中型規模養殖比重達87%以上,創建7個省生態健康養殖示范基地、3個美麗牧場。加快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新增市級龍頭企業5家以上。推進服務業提檔升級。加快推動港產城聯動發展,打造海河聯運特色品牌,海河聯運吞吐量力爭實現1800萬噸。發展空港物流產業,啟動A型保稅物流中心建設,力促藍色智谷裝備智造園主體完工。著力提升物流業發展層次,加快LNG儲備站及冷鏈物流、中林木材產業園物流堆場、蓋氏智慧物流中心等重點項目建設。創建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力爭開山島景區創成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四)統籌新型城鎮建設,持續改善人居環境。提升城市功能品質,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力保障連淮連宿高速公路建設,啟動233國道灌云北段建設工程建設,建成劉莊綜合運輸服務中心一期工程。完善城建基礎配套。啟動實施鹽河沿岸環境整治提升工程,加快“兩街兩巷”特色街區塑造和兩岸環境治理,在鹽河上新建雙向四車道建設路橋、改造東方紅大橋,推進西環路擴建、東城區武夷山路、人民路高鐵東段、南京東路、華山北路等道路建設,完成振興路、建設路、向陽路等道路雨污分流改造。著力推進城鄉統籌。持續改善鄉村環境,推動美麗鄉村建設,確保美麗宜居鄉村建成率達85%以上,創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3個。扎實推進人居環境整治,積極落實“六清三改一化”工程。加強資源環境保護。持續加強大氣污染管控,開展工業、揚塵、燃煤、車船、生物質等領域專項整治,突出大氣監測站5公里范圍內污染源清單化管控。全力開展水污染防治工作,落實河長制、斷面長制,持續開展“一河一策”治理,確保所有國省考斷面水質穩定達標。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嚴控高耗能、高排放和產能過剩行業新上項目、擴大產能,引導高能耗企業加快實施節能減排改造。
(五)立足保障改善民生,著力推進共同富裕。把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為人民謀幸福的著力點,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完善富民惠民政策舉措。精心編排和推進年度民生實事,確保將民生工程辦成民心工程。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積極開發公益性崗位,促進重點群體就業,新增城鎮就業600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67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落實創業扶持政策,精準對接企業需求,組織各類職業培訓4600人次,創業培訓1000人次,發放“富民創業”擔保貸款1億元以上。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確保伊西九年制學校秋季開學投入使用,珠江九年制學校年內完工,新建高級中學項目完成主體工程;推進全縣高考爭先進位,力爭在沖刺名校上實現新突破。深化健康灌云建設,繼續強化核酸檢驗檢測能力,穩步推進新冠病毒疫苗接種工作,織密扎牢疫情防線;加強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確保縣婦幼保健院投入使用,力爭縣中醫院建成三級中醫醫院。圍繞公共文化服務供需精準對接,推動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由全覆蓋向高效能轉變。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戰略,補齊基本養老服務短板,統籌推進“一老一小”問題整體解決。堅決兜住民生保障底線。織密社會救助安全網,建立健全覆蓋低保、特困供養、低收入家庭、支出型困難家庭的分類分層社會救助體系。鞏固全民參保計劃,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達98.5%,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穩定在98%以上。緊扣“兩個不放松”和“務必整出成效”總目標,堅持標準不降、力度不減,更加深入推進重點行業專項整治,堅決完成“三年大灶”目標任務。
各位代表,經濟發展面臨的外部環境都在發生深刻而復雜的變化,做好2022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將在縣委的堅強領導下,在縣人大、縣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圍繞“一個確保、四個主攻、五個新提升”重點任務,搶抓機遇,主動作為,確保經濟社會發展跨上一個新臺階,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的勝利召開。
附表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2021年計劃執行情況和2022年草案
指標 |
單位 |
2021年目標 |
2021年預計完成 |
2022年預期目標 |
|||
總量 |
±% |
總量 |
±% |
總量 |
±% |
||
1.地區生產總值 |
億元 |
7 |
425 |
11.5 |
7 |
||
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實績) |
億元 |
6 |
25.33 |
12 |
6.5 |
||
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
億元 |
20 |
245 |
11 |
10 |
||
其中:工業固定資產投資 |
億元 |
21.4 |
142 |
5.5 |
12 |
||
工業技改投資 |
億元 |
20 |
32 |
-33 |
10 |
||
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
億元 |
7 |
82.76 |
8.9 |
8 |
||
5.外貿進出口總額 |
億美元 |
7 |
2.48 |
25.4 |
8 |
||
6.實際利用外資 |
億美元 |
0.85 |
1.2 |
1.3 |
|||
7.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7.5 |
26200 |
10 |
7.5 |
||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 |
33200 |
9.2 |
7 |
||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 |
19950 |
11.1 |
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