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014289132/2022-00641 | ||
發布機構 | 灌云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 發文日期 | 2022-11-02 |
標 題 | 縣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灌云縣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的通知 | ||
文 號 | 灌政辦〔2022〕89號 | 主 題 詞 | 國民經濟管理、國有資產監管/國民經濟發展規劃、計劃 |
內容概述 | 無 | ||
時 效 | 有效 |
信息來源:灌云 時間:2022-11-02 15:33[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 打印 ] [ 關閉 ] [ 收藏 ]
各鎮街人民政府(辦事處),縣各委辦局,縣各有關單位:
《灌云縣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已經縣十七屆政府第11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落實。
灌云縣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11月2日
(此件公開發布)
灌云縣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2022—2024年)
為進一步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推動我縣涉糧問題整改,加快我縣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保障糧食安全。根據《江蘇省“十四五”糧食產業發展規劃》《連云港市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縣委辦公室、縣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強化糧食安全工作的意見》(灌委辦發〔2022〕11號)等精神,結合我縣實際,制定全縣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為責任擔當。堅持把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作為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工作,大力實施優質糧食工程,深入推進“三鏈協同”“五優聯動”,做實“六大提升行動”,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加快糧食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增加綠色優質糧食產品供給,基本建成產業鏈健全、價值鏈高效、供應鏈完善的現代化糧食產業體系。形成“種糧農民種好糧、收儲企業收好糧、加工企業產好糧、人民群眾吃好糧”的糧食流通新格局,構建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高效率的糧食安全保障體系,加快實現我縣由產糧大縣向糧食產業強縣轉變。
二、發展目標
到2024年,初步建成特色明顯的現代糧食產業體系,產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提升,更好地保障糧食供給、帶動農民增收、促進產業升級。
——建設綠色優質糧食基地,打造綠色食品、有機和地理標志等品牌農產品,到2024年建成綠色優質糧食基地15個,面積50萬畝,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品牌農產品20個。
——發展糧油深加工產業鏈,努力提升糧油加工企業工業總產值、銷售收入、利潤在全市的占比,到2024年全縣糧油加工業總產值增幅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打造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以上糧油經營企業1個,打造省級以上龍頭企業不少于2家。
——按照“淘汰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新建一批”的原則,完善縣域“中心庫+骨干庫+收納庫”倉儲設施布局。到2024年,國有糧食企業新(改)建倉容9.28萬噸,全縣完好倉容達75萬噸,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倉容52萬噸。
——加大品牌建設,培育地域特色的糧油產品,到2024年,培育 “蘇米核心企業”力爭達到2家,“江蘇好糧油”產品力爭達到1個。
三、重點工作
(一)提高糧食生產基礎設施保障能力
1. 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以提升糧食生產能力為主要目標,以永久基本農田和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區域,堅持新增面積和提質改造并重、集中連片建設和零散地塊治理相結合、農田基礎設施條件改善和耕地質量提升相統一、區域整體推進和重點區域突破相協調,大力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到2024年,新建和提質改造一批高標準農田,確保全縣高標準農田保有量不少于113萬畝。(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發改委,各鎮街)
2. 落實耕地保護制度。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有關防止耕地“非農化”“非糧化”要求,實施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將有限的耕地資源優先用于糧食生產。加強糧食生產功能區監管,把糧食生產功能區落實到地塊,引導種植目標作物,保障糧食種植面積,不得擅自調整糧食生產功能區。認真做好高標準農田上圖入庫工作,對新建成的高標準農田優先劃入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作為補劃來源,重點用于發展糧食生產,防止“非農化”。(責任單位: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縣農業農村局)
(二)堅持糧食綠色優質生產
3. 加大綠色優質良種培育。突出優質食味稻米、專用小麥、保健型特色雜糧生產,加大高產、優質、綠色新品種引進、試驗、示范、推廣力度,推動主體品種、單品種規模化連片種植。支持種子企業加強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加快培育高產高效、綠色優質、宜機專用等多功能、多樣化的優良品種。以灌云縣大豆原種場為主體,打造優質大豆良種繁育基地, 2022—2024年分別為:3萬畝、4萬畝、5萬畝。(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各鎮街)
4. 推進優質糧食基地建設。支持農業企業、糧食產業園、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聯社、稻米產業聯盟、味稻小鎮等參與土地流轉建設生產基地。建立完善的糧食品種品牌培育發展體系,引導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建設綠色優質糧食基地,積極打造綠色食品、有機和地理標志等品牌農產品。2022—2024年建設綠色優質糧食基地分別為:5個、10個、15個;面積分別為:40萬畝、45萬畝、50萬畝;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品牌農產品分別為:10個、15個、20個。(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市場監督局、縣供銷總社、各鎮街)
5. 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持家庭農場、農機合作社、田管家等專業化、社會化服務主體,開展病蟲統防統治、肥料統配統施、聯耕聯種、土地托管、代耕代種、代育代插等產中以及倉儲運輸、產地烘干、精深加工、品牌創建、電子商務等產后服務,提升糧食全產業鏈全領域服務能力,提高規模效益,做強自身,輻射周邊,服務帶動小農戶共同發展。(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
(三)培育大型糧食產業主體
6. 提高糧食產業競爭力。深化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打造不少于2個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行業帶動力的糧食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引導糧食企業拓展上下游產業鏈,提高糧食產業競爭力。加快糧食收儲制度改革進度,深化與省內外糧食產銷銜接合作,支持糧食市場化經營。鼓勵國有糧食企業依托現有收儲網點,主動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糧食加工企業等開展合作,穩定優質糧源,實施“藏糧于企”。(責任單位:縣發改委、縣農業農村局)
7. 支持多元主體協同發展。發揮骨干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鼓勵多元主體依法開展多種形式的合作與融合,大力培育糧食產業化聯合體,實現各類主體分工合作、產業聯結一體發展。支持發展民營糧食企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和糧食經紀人等新型經營主體,作為糧食市場體系的有益補充。鼓勵糧食企業與產業鏈上下游各類市場主體進行產業合作,實現優勢互補。(責任單位:縣發改委、各鎮街)
(四)加大糧油品牌建設
8. 創新品牌發展模式。積極引導糧食產業經營主體開展綠色、有機、無公害糧油產品認證和商標注冊,打造有機糧油產品聚集區加大品牌建設,培育地域特色的糧油產品,到2024年,培育“中國好糧油”產品力爭達到1個,“蘇米核心企業”力爭達到 2家以上,“江蘇好糧油” 產品力爭達到1個以上。打造區域公用品牌,支持糧食產業的發展,企業品牌創建;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在區域公用品牌引領下加快發展,盡快提高灌云縣糧油品牌知名度、美譽度,促進企業增效,農民增收。(責任單位:縣農業農村局、縣發改委、縣市場監管局)
9. 打造糧油展示展銷平臺。充分利用國內、國際農產品推介會、展示展銷會、評獎評優活動以及“互聯網+”等平臺,加大灌云縣糧油品牌展示展銷力度,引導本地企業“走出去”。一方面,拓展線下銷售渠道,建立灌云縣糧油品牌銷售專柜等,支持市場主體在大中城市進行灌云糧油推介活動,組織灌云縣糧油亮相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江蘇優質農產品展銷會等展會。另一方面,開發電商銷售平臺,引進資深電商運營團隊,培育農村電商人才,對接電商平臺,激活各類市場主體觸網熱情,構建灌云縣糧油電商生態圈,拓寬灌云縣糧油產品分銷渠道。(責任單位:縣發改委、縣農業農村局、縣市場監管局、縣商務局)
(五)發展糧油精深加工
10. 發展特色產品。支持糧油加工轉化生產建設,2022—2024年,全縣糧食加工轉化率分別達80%、85%、90%。主動適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推動糧油加工逐步由初級產品向高端產品、特色產品轉變。組織縣內米、面、油、飼料等企業,主動融入全省糧油精深加工技術研究和產品開發合作平臺,增加專用米、專用粉、專用油、功能性稻米等食品以及保健、化工、醫藥等方面的有效供給,引導糧食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淘汰落后加工產能,2024年,全縣糧油加工業實現總產值超 26億元。(責任單位:縣發改委、縣市場監管局、縣工信局)
11. 提高產品附加值。圍繞精深加工和資源綜合利用,著力提高加工裝備、技術水平,充分挖掘市場新需求,開發精、優、特新產品,實現農產品加工增值最優化。鼓勵糧食企業探索多途徑實現糧油副產物循環、全值和梯次利用,提高糧食綜合利用率和產品附加值。推進綠色儲糧,鼓勵糧食企業建立綠色、低碳、環保的循環經濟系統,降低單位產品能耗和物耗水平。大力開展米糠、碎米、麥麩、麥胚、玉米芯、餅粕等副產物綜合利用示范,促進產業節能減排、提質增效。(責任單位:縣發改委、縣市場監管局、縣工信局)
(六)提升倉儲基礎設施水平
12. 優化倉儲庫點布局。按照“處置一批、拆除一批、新建一批”的原則,用3年時間,采取出售、拆建、出租、退轉其他用途等方式,全縣撤銷“老、小、散”庫點6個,倉房33間,倉容1.31萬噸,新建倉容9.28萬噸。優化整合國有糧食企業收儲庫點,打造布局合理、功能完備、配套齊全、運行高效的糧食倉儲設施,推廣新倉型、新技術、新裝備、新工藝、新材料,應用低溫準低溫等綠色生態儲糧技術,推行綠色作業裝備和高效環保型設施,實現綠色儲糧生態化,儲糧新技術應用進一步提高。(責任單位:縣發改委、縣國資辦)
13. 推進“智慧糧食”建設。積極倡導“互聯網+”思維,堅持統一建設規劃、統一技術標準、統一管理平臺,提升收購、儲存、調運、加工、供應等各個環節信息化水平。依托江蘇糧食智慧云平臺,與省市級信息化平臺同步升級,加強縣級儲備糧監管平臺建設,對上與省市級平臺互聯,實現儲備信息共享、業務協同、互聯互通,實現橫向互聯、縱向互通、信息共享,數據傳輸準確率保持90%以上。(責任單位:縣發改委、縣國資辦)
(七)壯大燕尾港港口糧食物流業務
14. 搶抓省委、省政府加快沿海開發的發展機遇,積極融入連云港“一體兩翼”發展規劃,加強與糧食產區對接,提升鐵水聯運、海河聯運等功能,發展鐵水散糧運輸和成品糧集裝箱運輸。先期重點完善港口碼頭作業區、倉儲配送和中轉庫區建設。到2024年底,建成布局合理、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的散糧物流通道、物流節點網絡,建成比較完善的糧食物流信息系統和糧食檢驗檢測系統,推進全縣糧食物流的有效銜接和供應鏈管理,在全縣建立起進出通暢、運作低耗、特色明顯、保障有力的糧食現代物流體系,增強政府對糧食市場的應急調控能力,保障地區糧食安全。(責任單位:縣臨港產業區、縣發改委、縣國資辦)
四、保障措施
15. 加大財稅扶持力度。建立穩定的財政投入機制,統籌安排好上級支持糧食產業發展的資金,其中產糧大縣的獎勵資金,支持糧食產業經濟發展不低于50%。健全以政府為主導,財政性資金注入等多渠道籌措的糧食收購共同擔保基金,財政性資金比例不低于30%。糧食加工企業為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所發生的研發經費符合有關稅收政策規定條件的,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可以加計扣除。(責任單位:縣財政局、縣發改委、灌云縣稅務局)
16. 落實用地用電等優惠政策。在土地利用年度計劃中,對糧食產業發展項目用地依法予以統籌安排和支持。支持和加快國有糧食企業依法依規將劃撥用地轉變為出讓用地,增強企業融資功能。政企脫鉤后糧食企業的土地資產,可依法處置,主要用于企業改革發展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落實糧食初加工、糧食烘干等用電執行農業生產用電價格政策。(責任單位:縣自然資源局、縣發改委、縣供電公司)
17. 優化金融政策。拓寬企業融資渠道,為糧食收購、加工、倉儲、物流等環節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務。政策性、商業性金融機構要結合職能定位和業務范圍,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加大對糧食產業發展和農業產業化企業的信貸支持。鼓勵和支持保險機構為糧食企業開展對外貿易和“走出去”提供保險服務,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作物農業保險覆蓋率達到80%以上。(責任單位:縣金融辦、縣財政局、縣農發行)
18. 加強組織領導。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強化糧食安全責任制,高度重視糧食產業經濟發展,因地制宜制定推進本地區糧食產業經濟發展的實施意見、規劃或方案,加強統籌協調,明確職責分工。各相關部門要根據職責分工,抓緊完善配套措施和部門協作機制,并發揮好糧食等相關行業協會商會在標準、信息、人才、機制等方面的作用,合力推進糧食產業經濟發展。(責任單位:縣發改委、縣財政局、縣農業農村局)
五、計劃安排
序號 |
實施內容 |
2022年 |
2023年 |
2024年 |
1 |
加大綠色優質良種培育 |
打造3萬畝江蘇優質大豆良種繁育基地。 |
打造4萬畝江蘇優質大豆良種繁育基地。 |
打造5萬畝江蘇優質大豆良種繁育基地。 |
2 |
建設綠色優質糧食基地 |
建成綠色優質糧食基地5個,面積40萬畝,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品牌農產品10個。 |
建成綠色優質糧食基地10個,面積45萬畝,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品牌農產品15個。 |
建成綠色優質糧食基地15個,面積50萬畝,綠色、有機、地理標志品牌農產品20個。 |
3 |
培育大型糧食企業 |
培育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糧油企業不少于1個,培育省級以上龍頭企業不少于1個。 |
培育主營業務收入10億元以上的糧油企業不少于1個,培育省級以上龍頭企業不少于1個。 |
培育省級以上龍頭企業不少于1個。 |
4 |
提升倉儲基礎設施建設 |
全縣新建倉5.08萬噸,庫點為:灌云縣民安物資儲備有限公司庫點5.08萬噸。 |
全縣改建倉3萬噸,全縣拆除倉房0.63萬噸,庫點為:灌云縣伊蘆糧食購銷有限公司庫點3萬噸。 |
全縣改建倉1.2萬噸,全縣拆除倉房0.25萬噸,庫點為:灌云縣東王集糧食儲備有限公司1.2萬噸。 |
5 |
加大品牌建設 |
制定灌云縣糧油品牌建設規劃 |
培育“蘇米核心企業”1家、“江蘇好糧油”產品1個。 |
培育“蘇米核心企業”不少于1家、“中國好糧油”產品1個以上。 |
6 |
發展糧油精深加工 |
糧油加工轉化率達80%。 |
糧油加工轉化率達85%。 |
糧油加工轉化率達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