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014289132/2024-00422 | ||
發布機構 | 灌云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 發文日期 | 2024-08-26 |
標 題 | 對縣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第2號提案的答復 | ||
文 號 | 灌建提案字〔2024〕25號 | 主 題 詞 | 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其他 |
內容概述 | 無 | ||
時 效 | 有效 |
信息來源:灌云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時間:2024-08-26 11:28[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 打印 ] [ 關閉 ] [ 收藏 ]
馮佳紅委員:
您提出的“關于構筑主陣地、深耕文化田,讓鄉愁與現代化城市交相輝映”提案收悉,現答復如下:
一、基本情況
灌云有著6500多年的歷史文化底蘊,在促進歷史文化遺產與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和諧融合方面,還存在一些困難和不足,特別需要解決以下三個問題:一是缺乏堅強的文化挖掘創新陣地,未能形成規模效應,從而影響了輻射功能。二是文化研究不夠深入和系統,還處于零星的、分散的狀態,不能給予文化事業以強有力的理論支撐。三是利用現狀不盡如人意,表現為文創產品數量少、層次低,傳承活動陣勢小、影響弱,文旅融合口號響、動作軟,城市建設亮化中缺文化。
為此建議:1.組建灌云縣雙博館,打造傳統文化主陣地。2.深耕灌云歷史文化,引領接軌外部大世界。3.融入現代化城市建設,描繪新版《清明上河圖》。
二、解決措施
1.加強宣傳推廣力度,提升景區文化內涵。邀請品牌自媒體資深人士和專家,以及對大伊山歷史文化有研究的工作者,共同分析大伊山資源稟賦,同時就景區如何利用好歷史文物展開大討論,充分、廣泛吸取意見,不斷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提升景區品牌形象。進一步深挖臥龍崗、茯苓泉、花子墳等歷史掌故文化內涵,強化大伊山與《西游記》的聯系紐帶。
立足于優越的自然環境和豐厚的人文資源,通過線上線下共同發力來提高景區知名度,進一步提升景區形象。線上組建抖音直播團隊,由員工自主運營、自主策劃,通過古箏、茶藝、祈福等形式提升直播關注度,充分展示大伊山景區的自然、人文景觀,線下主要通過與市電視臺、旅行社、戶外媒體開展宣傳合作。
雙博館打造已由縣文廣旅局列入實施計劃,整合原博物館和規劃館的資源,全面、系統地展示灌云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和當代風采,立體化、專題化、多樣態地演繹灌云文化及灌云精神,滿足公眾多樣化、個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成為文化挖掘創新的主陣地。
2.縣規劃部門2021年底已完成《連云港市灌云縣鹽河沿岸環境提升規劃》的編制,該規劃結合鹽河兩岸豐富的生活環境資源,根據鹽河作為航道的功能特點,不僅研究了駁岸整治、水系整治、水質改善等內容。同時也對深厚的鹽河兩岸歷史文化底蘊,打造展現灌云魅力的特色名片,形成“灌云城市客廳、山水文化舞臺”做了初步規劃。將鹽河打造成為城市對外展示的會客廳,同時也是城市歷史文脈的凝聚地,還是居民休閑活動的向往地和商業消費活動的聚集地。
3.依據該規劃2022年按縣政府部署,我局組織實施灌云縣鹽河沿岸環境提升建設項目(向陽路至勝利路段),該項目范圍整體形成“一軸,三帶、三區”的規劃結構。一軸為鹽河濱水景觀軸,塑造灌云濱水特色文化休閑景觀軸線;三帶指中大街、西長街、同興巷三大特色商業景觀帶,以傳統及特色商業為引領,塑造休閑、購物、娛樂活動的聚集帶;三區指文旅綜合體驗區、傳統生活體驗區、特色潮流商區,通過三種不同休閑體驗,為不同人群提供可選擇的休閑娛樂活動。
一軸為鹽河濱水景觀軸。對濱河路及河邊綠帶、廣場、人行慢道改造,保留現狀高大喬木,補植部分喬木及灌木、地被植物,在濱河空間由南至北形成7處節點區域,打造融合文化特色與景觀特色于一體的鹽河休閑景觀帶,濱河建筑改造為民國風的形式,商業建筑招牌進行統一更換,建筑前區空間結合商業外擺形式,塑造外擺商業空間,打造灌云人自己的歷史文化街區。
三帶西長街、中大街、同興巷。其中西長街為具有深厚歷史底蘊的古街,街道兩側分布多處清代古民居,突出古街韻味。兩側民居老舊破損,對其建筑則進行外立面修繕改造,打造古樸的建筑風貌,同時復興街道兩側老字號商鋪,引入灌云特色小吃,打造具有老灌云特色、傳承灌云記憶的老字號美食街,古民居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繕并予以保護。
中大街、同興巷為縣城區發展較早的特色商業街,目前建筑老舊,風格差異較大。改造按照新中式的風格,以白墻與青磚結合對立面進行改造,對建筑屋頂進行改造,局部增高屋頂,形成錯落有致的立面形式。對中大街南北兩個入口建筑進行重點改造,形成特色空間。
截至目前鹽河沿岸環境提升建設項目(向陽路至勝利路段),中大街改造完成70%;西長街改造完成80%;同興巷改造完成95%;百花巷改造完成100%;鹽河沿岸改造完成85%;雙橋公園改造完成100%,項目預計今年10月初完工。
灌云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2024年8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