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014289132/2022-00005 | ||
發布機構 | 灌云縣教育局 | 發文日期 | 2022-01-07 |
標 題 | 重磅文件:2023年全省中小學將普遍建有體育俱樂部 | ||
文 號 | 無號 | 主 題 詞 | 科技、教育/教育 |
內容概述 | 無 | ||
時 效 | 有效 |
信息來源:灌云縣教育局 時間:2022-01-07 10:03[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 打印 ] [ 關閉 ] [ 收藏 ]
各設區市教育局、體育局,各高校(含獨立學院):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青少年體育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根據"雙減”和義務教育課后服務工作部署,結合體教融合要求,把學校體育工作擺在實施國家全民健身戰略突出位置,通過中小學體育俱樂部建設,引導江蘇省中小學生廣泛參與體育活動,促進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一、總體目標
各級教育、體育行政部門應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強化學校主陣地作用,著眼學生身心健康和體質增強,弘揚體育文化和拼搏精神,提升校內體育教育質量,拓展校外體育資源支撐,力爭到2023年全省中小學(含職業學校,下同)普遍建有體育俱樂部, 有效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運動興趣和終身運動習慣,熟練掌握 1-2 項體育運動技能,實現“生生有項目、生生在團隊、生生愛運動”。
二、重點任務
1.制定體育俱樂部建設標準。省體育局、省教育廳堅持“全覆蓋、低門檻、易執行”的原則,參照國家《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級評定辦法(試行)》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級評定標準》,聯合制定全省中小學體育俱樂部建設考核標準(見附件),指導各地各校按照標準推進中小學體育俱樂部建設和日常運營,引導全省中小學體育俱樂部規范有序發展。
2.建立線上線下一體化賽事體系。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圍繞全國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整合學校比賽、U系列比賽等各級各類青少年學生體育賽事,建立分學段(小學、初中、高中)、跨區域(校、縣、市、省)的四級青少年體育線上線下一體化賽事體系,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校內比賽、周末組織校際比賽、假期組織跨區域及全省性比賽,形成覆蓋全體、層次豐富、形式多樣的體育競賽格局,做到“天天有活動、周周有比賽、人人都參與”,為廣大中小學生提供展示舞臺和競技平臺,探索構建“中小學生健身運動”等級榮譽體系,促進中小學生樂于運動、勤于運動。
3.建立需求和供給雙向清單。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加強統籌協調,綜合匯總各地各校體育俱樂部建設的需求和供給清單,包括∶學校需求清單,含體育項目名稱、擬覆蓋或參與學生數、現有師資及缺口數、自有場館及運動器材、經費及來源渠道等內容;體育俱樂部師資供給清單,含各級各類基層教練、退役運動員、高校體育專業學生、單項運動協會教練、社會體育指導員數量等內容;體育場地供給清單,含學校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的公共體育場館和少年宮體育場館等內容。供需清單在“名師空中課堂”公布,搭建供需對接平臺。
4.加強供需對接。各級教育、體育行政部門負責本地區體育俱樂部建設資源供需對接的組織協調和管理工作,以本地區供需資源對接為主。學校負責體育俱樂部建設需求和供給資源的上報與對接。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將結合青少年體育“5621”行動計劃,選派省優秀運動隊、各級體校教練和高校體育教師提供項目技術與體能訓練指導。各級體育行政部門公共體育設施器材配備要適當向學校傾斜。
5.開展日常活動。學校負責體育俱樂部的組建、運行和日常管理,立足師資、場地、設施設備等實際情況,利用周一至周五下午課后服務時間(有條件的也可以安排雙休日)自主開展體育俱樂部活動,按照體育興趣和意向引導學生至少參加1個體育俱樂部,每周活動不少于1次,確保每天校內體育活動時間不少于1.5小時,幫助學生熟練掌握1到2項基本運動技能。立足自身實際,結合當地體育資源和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每所學校至少培育2個品牌體育俱樂部。
6.拓展服務師資。省教育廳、省體育局研究具體辦法,在學校設立教練員崗位,優先招錄經培訓合格的退役運動員。各地教育、體育行政部門共同組織體育專題業務年度培訓,促進學校體育教師、教練員業務水平提升。支持學校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邀請社會體育專業機構參與體育俱樂部建設。試點推進各級各類體校在中小學設立運動技能培訓基地。對提供服務的校外人員補助可按相關勞務費管理辦法執行。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將組織制作冠軍故事、運動技能、競賽規則等系列微課慕課,上線“名師空中課堂”,免費向體育教師、學生、家長開放,提供高質量體育專題教育資源和覆蓋各年級的體育學習資源。
7. 探索積分管理。省教育廳、省體育局聯合制訂學生參加體育俱樂部活動、訓練、比賽的積分標準,實施省、市、縣、校、班體育積分榜單制度,探索計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模塊,納入中考體育平時成績。各級教育、體育行政部門負責制定體育積分換算規則,根據學生體育積分換算為帶隊教練、俱樂部、學校、各級教育和體育行政部門等各類考核中的相應分值,作為體育俱樂部建設先進集體和個人評比表彰的重要依據,納入體育傳統特色學校考評指標、學校綜合考評指標。
8.建立健全人才培養"一條龍”體系。省教育廳、省體育局整合專業運動隊和訓練基地資源優勢,按照奧運會、全國運動會和全國學生(青年)運動會項目設置,突出足球、排球、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網球等球類項目,田徑、游泳、體操等基礎大項,跆拳道、擊劍、柔道、舉重以及武術、射箭、中國式摔跤等中華優秀傳統體育項目,健美操、啦啦操、跳繩等低門檻、易參與的普及型運動項目,推動各級體育、教育行政部門統籌相同項目體育訓練與學校俱樂部建設,推動中小學體育項目有效銜接,普及推廣與精英訓練相互促進,形成完備的人才培養體系。
9.加強體育文化傳播。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定期開展“冠軍進校園”活動,組織奧運冠軍、世界冠軍、全國冠軍參與學校體育俱樂部訓練、比賽、座談等活動,弘揚“為國爭光精神”“拼搏精神”。在校園大力開展“說好體育故事”,廣泛傳播優秀體育文化 。
三、組織保障
10.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具體指導學校體育俱樂部建設,協調有關單位分工協作。各級體育行政部門負責體育資源供給、體育競賽組織、教練員選派和專業培訓工作。校長是學校體育俱樂部的第一責任人,學校應結合實際,研究制定體育俱樂部建設方案及相關管理制度,履行公示承諾,定期征求家長、學生對學校體育俱樂部的意見和建議。
11.強化安全管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建立健全學校體育運動傷害風險防范和處理機制,探索將體育意外傷害險納入學生綜合保險,指導學校配置應急救護相關設施設備,定期開展應急救護和防災避險演練,聯系轄區內的定點醫院,建立學生意外傷害處理綠色通道。定期開展學生體能和體質監測。
12.落實經費保障。省體育局通過發放體育消費券的形式,支持優秀中小學體育俱樂部開展體育活動。按照“省級組織、聯盟采購、平臺操作"思路,為學校提供帶量采購質優價廉的專業師資服務、體育場館、運動器材和學生綜合保險等服務,減輕學生和家長負擔。各級教育、體育行政部門應統籌安排專項經費、 課后服務經費等支持體育俱樂部建設。認真落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參與體育俱樂部資助和費用減免政策,確保一個不能少。學校要嚴格落實明碼標價規定,公示收費標準和退費規定,完善監督管理措施,增加執行透明度。鼓勵和引導社會資金支持學校體育俱樂部發展,通過冠名、贊助等方式吸引社會捐贈、多渠道增加經費投入。
13.強化過程監管。各設區市教育局、體育局負責對參與購買服務的社會體育俱樂部和體育專業人員進行遴選、審核、監管、考核。各縣(市、區)教育、體育行政部門共同負責組織審核、遴選及崗前培訓等,供學校選擇使用。學校負責日常監管與評估。省教育廳、省體育局將聯合設立紅、黃、白榜單名單,錄入"名師空中課堂”。各縣(市、區)教育、體育行政部門對社會體育俱樂部共同實施動態管理與退出機制,及時清退服務水平低下、惡意在校招攬生源、不按規定提供服務、擾亂學校教育教學秩序等問題的機構和人員,嚴格質量管控,確保體育服務的專業化和體育資源的優質化。
14.營造良好氛圍。學校要充分利用走廊、體育館等場所,張貼奧運冠軍圖片、中華體育精神標語等,播放體育歌曲,形成校園體育文化浸潤環境。各地要及時梳理總結體育俱樂部建設中的典型經驗和做法,聯合文明辦等部門,通過教育體育融媒體、 廣播電視及網絡平臺、戶外媒體等,宣傳優秀事例,講好優秀俱樂部、先進教練和學生的“體育故事”,吸引廣大家長和社會力量廣泛支持與參與。
大學生體育俱樂部建設參照本指導意見執行。
省教育廳 省教育局
2021年12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