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號 | 014289132/2019-00140 | ||
發布機構 | 灌云縣文體廣電和旅游局 | 發文日期 | 2019-03-20 |
標 題 | 灌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 | ||
文 號 | 無號 | 主 題 詞 | 30 |
內容概述 | 近年來,我縣做了大量的非遺傳承和保護工作,縣政府發文公布了四批46項目95個傳承人。 | ||
時 效 | 有效 |
信息來源:其他 時間:2019-03-20 00:00[ 大 中 小 ] 瀏覽次數: [ 打印 ] [ 關閉 ] [ 收藏 ]
灌云縣的非遺普查工作是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的,當時只是對工鼓鑼、花船、玩麒麟等民間表演藝術的傳統形式進行調查,并向省市申報。2007年至2008年用了兩年時間,對全縣非遺的十六個大的方面展開全面調查。2009年,發動每個鄉鎮成立非遺普查小組,進行系統全面調查,力爭做到不漏項。經綜合整理歸類,共分15個大類,即民間文學、傳統美術、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傳統技藝、生產商貿習俗、消費習俗、人生禮俗、歲時節令、民間信仰、民間知識、游藝和傳統體育競技。2009年9月,編印了《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灌云縣資料匯編》(上、中、下三冊)。
在非遺普查期間,我們先后向省市申報了現仍傳承著的具有一定價值的非遺保護項目。到目前為止,進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的有“工鼓鑼”、“花船”、“淮海戲”、“形意拳”、“海州鼓吹樂”5個項目,分屬曲藝、傳統舞蹈、傳統武術、傳統戲曲和傳統音樂。進入市級保護名錄的有掛廊、石雕、剪紙、根雕、五大宮調、舞龍、淮海戲、琴書、玩麒麟、柳編、指板琵琶制作技藝、老虎鞋制作技藝、鄉棋、形意拳,糖畫、武醫推拿、徐氏痹癥療法、鏡花緣的傳說、大伊山的傳說、灌云豆丹制作技藝共20個項目(還有板浦的舞龍、吹糖人、黃四麻香腸制作技藝、涼粉制作技藝、小脆餅制作技藝,汪恕有滴醋釀造技藝等7個項目也先后進入省、市級名錄,已劃歸海州區)。縣政府先后公布了四期縣級保護名錄和代表性傳承人。除上述已上升為省市級名錄外,現仍有縣級保護項目23項,包括民間文學4項;傳統音樂中的民間小調;傳統技藝中的葛藤粉制作、竹編、葦編、云片糕制作;消費習俗中的吃豆丹習俗;民間信仰的大伊山廟會;民間知識中的走弓算地畝;傳統醫藥中的穆氏接骨藥、馮家骨科療法、陳氏腫毒療法、牛氏肺病療法等6項。公布代表性傳承人95人,其中省級2人、市級16人、縣級79人。
已建非遺傳承基地:工鼓鑼、琴書、花船、嗩吶、玩麒麟、淮海戲、五大宮調、形意拳、徐氏痹癥療法共9個。其中工鼓鑼、花船、嗩吶、玩麒麟、形意拳、徐氏痹癥療法6個已被公布為市級傳承基地。近年來,建成非遺展覽館,在縣博物館辟出500平方面積用于非遺展覽,有20余個省市縣級非遺項目通過音像、實物、塑像、展板等形式免費向居民開放。在縣潮河灣景區,建成民俗館,展出近20項非遺項目的作品、實物或用具。建成傳承基地9個,分別在縣城區、鄉鎮建成工鼓鑼、琴書、花船、嗩吶、玩麒麟、淮海戲、五大宮調、形意拳、徐氏痹癥療法共9個市縣級傳承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