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mqoqe"></ul>
    <tfoot id="mqoqe"></tfoot>
    <button id="mqoqe"></button>
    <ul id="mqoqe"></ul>
  • “奮進新港城 建功新時代”系列主題——灌云縣專場新聞發布會

    時間:2022-09-06 17:48  信息來源:連云港政府網[ ] 瀏覽次數: [ 打印 ] [ 關閉 ] [ 收藏 ]

    時間:2022年9月6日10:30

    地點:連云港發布新聞發布廳

    主持人:灌云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政府新聞辦主任張海榮

    發布人:灌云縣委副書記、縣政府常務副縣長朱彬,灌云縣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局長徐洪偉,灌云縣文廣旅局黨委書記、局長馬兆同,灌云縣考核辦副主任高慶亞

    發布議題: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灌云縣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教誨,堅定不移地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立足“五大振興”,以重點項目建設為載體,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為突破,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根本,以提升群眾滿意度為落腳點,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推動全縣現代農業蓬勃興起,農村面貌不斷改善,農民生活顯著提升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下一步重點舉措等內容。

    1.jpg

    張海榮: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謝各位參加“奮進新港城 建功新時代”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灌云專場。本場專場發布會是此次系列發布會的第八場,主要向社會發布黨的十八大以來,灌云縣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教誨,堅定不移地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立足“五大振興”,以重點項目建設為載體,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為突破,以壯大村集體經濟為根本,以提升群眾滿意度為落腳點,因村制宜、突出特色,推動全縣現代農業蓬勃興起,農村面貌不斷改善,農民生活顯著提升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及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下一步重點舉措等內容。

    下面,我向大家介紹出席今天新聞發布會的發布人,他們是:灌云縣委副書記、縣政府常務副縣長朱彬,灌云縣農業農村局、鄉村振興局局長徐洪偉,灌云縣文廣旅局黨委書記、局長馬兆同,灌云縣考核辦副主任高慶亞。我是灌云縣委宣傳部副部長、縣政府新聞辦主任張海榮,本場新聞發布會由我主持。

    下面,我們進行今天發布會的第一項議程,請灌云縣委副書記、縣政府常務副縣長朱彬發布十八大以來全縣鄉村振興取得的成就。

    2.jpg

    朱彬:媒體朋友們,上午好!

    很高興于碩果飄香的金秋時節和大家在這里見面。首先,我代表灌云縣委、縣政府,向長期以來關心和支持灌云工作的各位媒體朋友致以誠摯的謝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我們黨和政府始終思考并致力解決的重大課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教誨,堅定不移地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優先滿足要素配置,優先安排公共服務,“五位一體”推進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努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推動現代農業蓬勃興起,農村面貌不斷改善,農民生活顯著提升,先后建成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國綠化造林先進縣、全國鄉村旅游百強縣、全國鄉村振興百強示范縣、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國家級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縣和省糧食生產全程機械化整體推進示范縣、省設施栽培示范縣,獲得國家生豬調出大縣和省產糧大縣獎勵,奪得全省特糧特經綠色高產競賽一等獎,灌云鄉村已經和正在發生歷史性的嬗變。

    回望過去的十年,可以說灌云農業“強”的成色變得更足、農村“美”的底色繪得更濃、農民“富”的本色顯得更亮,“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成為灌云十年變化的最鮮明標識。這里,與大家分享幾個小故事,以便媒體朋友對我們灌云鄉村振興有一個總體的認識、了解和把握:

    第一個是東王集“味稻小鎮”的故事。東王集是我縣產糧大鎮,但豐產不豐收一直是個難題。“十三五”以來,東王集從創新耕種模式入手,大建高標準糧田,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形成多彩農業新格局,獲得全省首批“味稻小鎮”,五彩米還奪得江蘇優質稻米博覽會金獎,既實現持續增產更實現持續增收。

    這個故事反映的是,如何讓農業強起來。這些年,我們始終把做強農業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著力推進布局區域化、經營規模化、生產標準化、發展產業化、農業現代化,進而延伸提升了農業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有效地培育、釋放和激發農業高質高效發展新動能,農業對全縣經濟與農民增收的支撐和穩定大盤作用顯著增強,我縣正在由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跨越。

    一是糧食飯碗端得更穩。糧食生產保持“十八連豐”,2021年再創歷史新高總產達87.87萬噸,今年夏糧又獲豐收,取得面積、單產、總產、效益“四個同增”的好成績。

    二是抗險能力變得更強。持續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高標準糧田達80%以上,現代高效農業占比達90%以上,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灌、澇能排,“靠天收、靠人扛”的粗放農耕一去不復返。

    三是農業品牌打得更響。灌云豆丹獲國家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全市首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品牌,叮當河大米、王圩西瓜、同興水蜜桃、南崗蘆蒿等享譽市場,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70%,地產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達98%以上,成立豆丹、蘆蒿等產業研究院,制定生產技術規程和產品質量標準。如今的灌云,已由“國人糧倉”變成“國人廚房”,并正在豐富著“世人餐桌”。

    四是產業鏈條伸得更長。建成省級現代農業漁業園區、鄉村振興示范區,以鎮街工業集中區為載體,大搞農產品精深加工,推動農業向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邁進,全縣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7家。建成全省唯一的豆丹專業化交易中心,特色豆丹實現全產業鏈發展。紫燕食品建成集農產品采購、凈菜加工、熟食生產、冷鏈物流配送為一體的農業全產業鏈企業。銀豐菌業獲批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和全市唯一首批國家級國際貿易高質量發展基地,農產品及其深加工出口貿易額位居蘇北縣(市)前列。

    第二個是楊集鎮潮河村的故事。潮河村曾是省級貧困村,窮則思變,潮河人依托自然資源搞起了鄉村生態旅游,建成國家4A級風景區、全國鄉村旅游示范景區,把田園變公園、農房變客房、勞作變體驗,把美麗田園風光變成了生產力,在這里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傳統與現代的融合統一。

    這個故事反映的是,如何讓農村美起來。這些年,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始終把做美農村作為鄉村振興的關鍵之舉,持續重力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推進農村廁所革命,推進農村生態環境修復保護,讓鄉村由“一處美”“一時美”“外在美”向“內在美”轉變。在今天的灌云,可以真切地感受到:

    ——一片藍天、一灣碧水,空氣更加清新、河道更加清澈。整村推進村莊河塘整治,全方位推進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全縣規模畜禽養殖場環保設施配套率達100%,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8.41%,農村生活垃圾“日產日處”體系達100%,在全市率先創成省級生態鄉鎮全覆蓋。全縣空氣質量達到國家二級標準,6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全部達到Ⅲ類水標準。

    ——一方凈土、一境綠意,土壤更加安全、生態更加優美。全縣生態空間保護區域面積占國土面積比例達20.75%,林木覆蓋率達23.85%,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100%,植保機械化率達98%以上,廢舊農膜回收處置率達90%以上,獲得全國生態建設綜合示范區,灌云鄉村振興的“含金量”更足、“含綠量”更多、“含碳量”更低。

    ——一念初心、一塊田園,村容更加靚麗、農民獲得感更強。建成美麗宜居鄉村228個,占全縣行政村70%以上;大力推進農民住房條件改善,打造生產、生活、生態融合提升的農村集中居住區,累計改善農房1.2萬多戶,楊集鎮潮河村和小喬圩村、侍莊街道瓦房村、伊山鎮川星村等入選省級特色田園鄉村,同興鎮大池莊村入選省級傳統保護村落,川星村還進入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依托自然風光、保留傳統風貌、彰顯現代風采的宜居宜業美麗鄉村,讓人們看到了夢里老家的樣子。

    第三個是南崗鎮崗東村的故事。崗東村過去也是省級貧困村,而且是灌云最臟、最亂、最差的“老大難”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在黨的惠民政策扶持激勵下,崗東村從規模流轉土地、打造現代高效農業示范基地切入,大力培育富民強村產業,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十年翻兩番,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120萬元,還清了外債,興辦了鋪路修渠等諸多利民惠民實事,創造出在省市推廣的富民強村“崗東模式”。

    這個故事反映的是,如何讓農民富起來。這些年,我們始終把富民強村作為鄉村振興的根本之策,大力度培育富民產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壯大村集體經濟。在此進程中,我們咬定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堅定地抓好這幾個方面:

    一是既增加農民收入又增加村集體收入。重抓脫貧攻堅,全縣9.79萬戶建檔立卡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和50個省定經濟薄弱村于2019年全部脫貧轉化,提前摘掉了省級貧困縣帽子。與此同時,大力實施富民興村專項行動,2021年全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萬元,比2012年增長了1.24倍;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突破120億,十年新增百億;村均集體經營性收入達44.3萬元,過百萬元的村達22個。

    二是既輸出打工者又引回創業者。堅持政策推動、鄉情感動、產業帶動,努力把走出去的“打工潮”變為引回來的“創業潮”。全縣返鄉創業就業累計達10多萬人,輸出打工者、引回創業者、帶動就業者成為新時代灌云鄉村振興的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不僅使農民收入增加了,而且促進了農村家庭空巢化問題的解決。

    三是既保障農民主體又培育農村新型經營主體。全面完成農村承包土地確權登記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全縣累計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032家、家庭農場2975家、經營總面積達33萬畝以上,農村產權交易額和新型經營主體的注冊資本額均居全市三縣前列,農村經濟發展活力顯著增強。

    四是既致力富“口袋”又致力富“腦袋”。開展多形式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建成鎮街實踐所13個、村級實踐站329個,縣級以上文明村占比達70%,石門村、韓圩村等獲得全國文明村;“鄉鎮綜合文化站”“廣播電視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有效實施,農家書屋實現鎮村全覆蓋。

    媒體朋友們!

    像這樣的故事,灌云還可以講出很多;像這樣的路子,灌云仍在不斷探索。實踐充分說明,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當然,推進鄉村振興是長期而艱巨的歷史任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沿著習近平總書記擘畫的前進方向,扛穩糧食安全重任,讓世人飯碗里裝上更多的優質灌云糧食、品嘗到更多的灌云美食美味;我們將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農業更具特色、更有競爭力;我們將堅持生產生活生態協調發展,讓越來越多的村莊變得更美麗;我們將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推進鄉村治理現代化,讓農村更加和諧文明,在希望的田野上演繹鄉村振興更加精彩的灌云故事。

    百聞不如一見,誠邀媒體朋友們到灌水云山多走走、多看看,進一步感受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進一步領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灌云鄉村的生動實踐。

    我的發布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張海榮:謝謝朱彬同志的發布。下面,記者朋友們可以就關心的問題進行提問。

    記者: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是基礎,請問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發揮資源優勢實現產業振興?

    3.jpg

    徐洪偉:通過五個“重抓”啟動產業振興引擎,促進鄉村經濟“火”起來,農民群眾“富”起來,美麗鄉村“熱”起來,推動鄉村全面振興邁出堅實步伐。

    一、強基固本,重抓產業基礎。全縣發展規模生豬養殖場128家,高效漁業1.36萬畝,高效農業55萬畝,設施蔬菜30萬畝。建成全國最大的冬季蘆蒿生產基地,新建3.2萬畝的西部崗嶺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通過國家級驗收。

    二、加強創建,重抓綠色轉型。建成省級現代農業園區1個,新建市級農業園區13個。全縣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70%,獲批江蘇省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三、激發活力,重抓引才聚智。與省內外龍頭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聯合,成立江蘇蘆蒿產業化研究會、灌云豆丹產業研究院、鄉土人才技藝傳承基地等產學研機構20余個,培養鄉村振興專干、鎮街農技人員和鄉村“土專家”2600余名。初步構建“專家定點聯系到縣+農技人員包村聯戶+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格局。

    四、融合賦能,重抓經營體系。以“發展經營體,打造產業鏈”為抓手,推動全縣308個行政村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1032家;發展家庭農場2975家;創建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1個,初步構建鄉村產業經營體系,為低收入農戶勞動力提供就業崗位85000余個。

    五、品牌打造,重抓市場開拓。以打造“名特優新”農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為目標,創建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基地19萬畝,創建省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44.53萬畝,新增綠色食品企業59家、綠色食品55個、有機食品5個;獲批“二品一標”品牌農產品73個。

    鄉村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產業振興是動力引擎。下一步,我們將緊盯“蘇北知名、全省有名”鄉村振興實踐先導區目標定位,以創建全國鄉村振興示范縣、全國農產品基地和特色產業示范區為抓手,著力推動鄉村產業發展駛入快車道。一是壯大主導產業。強化“西菜中糧東漁”農業新格局,加快推進優質稻麥、設施蔬菜、生態健康畜禽養殖、海淡水養殖等主導產業發展。二是做優特色產業。做大、做精、做特。食用菌、蘆蒿、大豆+豆丹、紫蘇、葡萄、西甜瓜、稻漁綜合種養等特色產業。三是拓展外向型產業。圍繞食用菌、紫蘇、苔蒜等特色農產品生產項目,建立外向型生產基地,提升農產品出口競爭力。四是加強產業創新。探索實踐“生態產業立村、農業產業富村、科技產業強村、旅游產業興村、電商產業活村”等產業振興新路子。五是推進重點工程。攻堅“提升生產能力、擴大產業規模、推進產業深度融合、激活農村創新創業活力”等重點工程。確保今年總投資47.73億元32個農業重大項目全面開花、結果,確保年內全縣308個行政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在30萬元以下的清零,45萬元以上的村達到2/3,超100萬元的村在50個以上。全力以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實際行動,創造產業振興新業績,向黨的二十大獻禮。

    我的回答就到這里,謝謝!

    記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把確保重要農產品特別是糧食供給作為首要任務”,請問徐局長,我縣在保障糧食供給,落實糧食生產安全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成效?

    徐洪偉:我們通過“六個”堅持,踐行“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的實施,對標對表按照既定目標抓緊抓牢糧食生產安全。

    一、堅持高位推進,強化黨政同責。堅決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關于糧食安全工作決策部署,毫不放松抓好糧食生產,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不斷鞏固提升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近年來,我縣先后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高標準農田建設示范縣,被劃定為全國蔬菜重點生產縣。

    二、堅持對標發力,狠抓基礎建設。科學規劃,集中投入,整體推進,大力實施土地“增減掛”新增耕地和高標準農田建設。截至目前,我縣已建成高標準農田面積95.82萬畝,2022年度總投資4.93億元的16.23萬畝高標準農田已全面開建。建成后,我縣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噸糧田”面積將達到70萬畝,屆時可增加糧食產量0.82萬噸。

    三、堅持品牌強農,推進綠色發展。創建國家和省市級綠色優質農產品基地29萬畝,新建市級農業園區13個,落實水稻、小麥、大豆等綠色高產高效創建基地17個,建立水稻萬畝示范基地11個,創建“味稻小鎮”4個,示范推廣優質食味稻米56萬畝。全縣19家涉農企業及專業合作社申報國家、省、市級農業龍頭企業、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等。

    四、堅持科技引領,做強“種業芯片”。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合,成立產學研機構20余個,創建省級產業體系“灌云推廣(綜合)示范基地”5個,省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基地1個,開展大豆蔬菜品種試驗示范140余個,集成高效種植等新模式、新技術20余項。日前,我縣大豆原種場自主研發的大豆新品種“灌云11-68”順利通過江蘇省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定名為“灌豆5號”,為“灌豆”家族又增添新成員。

    五、堅持裝備先行,助推糧食生產。農作物要獲得高產穩產,必須做到農機裝備先行。全縣現有農機總動力達到95.29萬千瓦,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96.48%。通過農機推廣及運用,能夠高效保障糧食搶收到位,有效解決大面積播肥撒藥、糧食存儲等難題,有效保障糧食安全生產,助推糧食豐產豐收。

    六、堅持質量為本,強化安全監管。建立起耕地質量、測土配方、化肥減量增效的全縣網格化。實行“113”行政監管新模式,即“一個平臺”“一張網絡”“三定區域”,嚴格遵守種植業標準和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目前,我縣種植業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超60%,獲批江蘇省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縣。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下一步,我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糧食生產安全的指示精神。在縣委縣政府堅強領導下,我們將進一步推進實施“兩藏”戰略,切實筑牢全縣糧食安全“壓艙石”,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和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保障。

    我的回答就到這里,謝謝!

    記者: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請問在加快推進人才振興方面有哪些做法、舉措?

    4.jpg

    高慶亞:去年以來,我們圍繞“留住人引能人集聚發展動力”整體工作思路,以政策更精準、機制更高效、舉措更務實、服務更貼心,全力打造人才集聚新生態,積極探索人才振興新路徑。建立一套新政體系。制定出臺“灌河云山”人才新政,同步推動相關單位制定配套政策不斷檔,園區、鎮街刷新支持政策不停步,將鄉村振興人才納入重點支持范圍,拿出1500萬元專項資金保障實施,用重磅政策凝聚人才引領的最高共識。實施雙線培養計劃。實施“灌河本土人才”培養計劃,面向鄉村振興等領域,評選一批本土優秀人才,分別給予每人每月最高1000元縣政府津貼補助,推動基層人才破土而出。實施“三定向”鼓勵支持計劃,面向教育、衛生健康、農業等3類基層事業單位在職在崗的專業技術人才,推進定向設崗、定向評價、定向使用,拓展鄉村教師、衛生人員、農業一線技術人員等基層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崗位晉升空間,引導人才向基層流動,扎根農村、服務基層。開展三個專項行動。大力實施“三返三創”,建成涵蓋94000余條在外人才信息的在外人才數據庫,精準引導才俊返鄉創新、灌商返鄉創業、能人返鄉創辦,150余名鄉村振興專干扎根農村,實現村村都有大學生。用心實施“三請三回”,擦亮“院士之鄉”金字招牌,成立“徐紅星院士實驗班”,舉辦“董家鴻院士開學第一課”,請院士回來謀發展;召開在外人才懇談會,請專家回來話發展;舉辦“千名學子看灌云”暑期活動,請學子回來看發展,深深埋下學成返鄉種子。創新實施“三招三引”,將招才引智、招院引所與招商引資同步規劃、同步實施,以全員招商帶動全員招才。優化四重發展生態。建立“一把手”領辦機制,實施人才工作“書記工程”,以“一把手”主動領題破題,切實解決一批頑疴痼疾,形成一批灌云經驗。構建“多元化”發展平臺。建立主題服飾產業園,建成網絡直播產業園,建優返鄉創業園,建強鎮街工業集中區,讓鄉村振興人才干事有舞臺、創業有平臺。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用好“富民創業擔保貸款”,累計為4200余人次提供“富民創業擔保貸款”5.68億元。升級“一站式”貼心服務。設立人才服務窗口,開通24小時人才服務熱線,建成1000套拎包即住的人才公寓,切實提高人才成長發展“幸福指數”。

    記者:富民興村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請問組織部門在黨建引領富民興村方面有哪些做法,取得哪些成效?

    高慶亞:近年來,縣委組織部在縣委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市委黨建引領富民興村決策部署,緊貼灌云實際,堅持問題導向,筑高線守底線,持續補短板強基礎,重點有三個方面內容:一是“規范+提升”,讓陣地服務功能強起來。完成308個村級服務中心提檔升級,規范5類16項村級服務管理制度,村村建成一站式服務中心,讓村干部從樓上來到樓下、從后臺走向前臺、從管理轉向為民服務,真正實現大門常開、干部常駐、場所常用、活動常辦、群眾常來。二是“高位推動+強行入軌”,讓基層治理機制嚴起來。我們推行了“一委三會兩核查”的制度,實行了“一表管全程、一單管審批、一會管核查”的全新的村級治理模式和運轉機制,一年來,共召開村民議事會3300余次,議事1.2萬余件,規范使用資金近2億元,新的村級治理模式,賦予了黨員群眾更多的話語權和議事決策權,不僅給群眾一個明白,也給村干部一個清白,讓村級行事更規范、治理更有效、基層更穩定、社會更和諧;我們還建立黨員發展“雙表雙責”記實制度,從源頭解決困擾灌云多年發展黨員信訪問題。三是因地制宜、靶向施策,讓村集體經濟收入多起來。抓住土地這個關鍵要素,牢記糧食安全這個“國之大者”,以“支部+合作社+稻麥輪作”創業模式為基礎,制定村集體經濟增收“一村一策”項目匯編,掛圖作戰,壓茬推進,打造農旅融合、藕蝦混養、水產養殖、設施大棚、豆丹養殖等五大特色產業帶。開展村集體經濟增收“結對打擂、幫帶共建”活動,村和村比、鎮與鎮賽,涌現出了一大批種糧書記、賣菜村官,預計年內經營性收入過百萬元村突破50個。出臺《灌云縣壯大村集體經濟激勵試行辦法》,鮮明干事創業導向,對村集體凈收入過30萬的村書記給予省定基本報酬的1.2到2倍不等的獎勵激勵,最高接近8000元/月,對低于30萬元的村進行組織調整,有效解決“干和不干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難題。在全市首推“富民興村貸”專項貸款,用1000萬擔保資金撬動銀行貸款1個億,98個村累計授信4510萬元,有效解決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資金難題。目前全縣已經累計流轉土地9萬畝進行村集體自主經營,村均300畝,預計年底村集體總收入將達2.17億元,凈收入1.02億元,村均33.1萬元,在村集體增收同時,推動村民得土地租金、務工薪金、合作股金,實現富民和興村雙目標。

    記者:發展全域旅游是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請問灌云擁有哪些文化生態旅游資源優勢,在配套措施方面怎樣滿足游客需求,并如何運用鄉村文化旅游發展來促進鄉村振興?

    5.jpg

    馬兆同:首先,非常感謝記者朋友對灌云全域旅游的關心關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鄉村旅游,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實踐證明,促進全域旅游發展可以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通過資源整合等有效方式,帶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

    一、關于灌云擁有哪些文化生態旅游資源優勢?

    我想,不管是歷史文化和自然風光,還是資源稟賦和生態環境,可以說,灌云是一塊“風景獨好”的旅游勝地。

    第一,灌云山川雋秀、稟賦廩實。“淮北平川二百里,第一叢林大伊山”。縣城大伊山是國家4A級風景區、省級旅游度假區。境內水網密布,有古泊善后河等大小河流21條,是著名的北方水鄉,全國綠化造林模范縣、全國生態建設示范區、國家級衛生縣城和省級生態園林城市。

    第二,灌云歷史厚重、人昌物盛。說的是灌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一座大佛、兩部奇書、三大古跡、四項非遺、五位先賢、六名院士”可以充分展現。

    一座大佛——伊山大佛

    兩部奇書——《西游記》和《鏡花緣》

    三大古跡——大伊山石棺墓遺址是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龍苴古城遺址、伊蘆山唐代六神臺摩懸造像。

    四項非遺——工鼓鑼、淮海戲、玩花船和吹鼓樂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位先賢——華夏第一賢相、商朝宰相伊尹,清代武狀元卞賡、近代著名水利專家武同舉,還有剛才說過的吳承恩、李汝珍。

    六名院士——汪德昭、汪德熙、汪德耀、陳吉余、董家鴻、徐紅星等6位蜚聲海內外著名科學家都為中國工程院和中國科學院院士。

    第三,灌云交通便捷、資源充足。境內有1座機場及2條高鐵、4條高速、5條國省干道、8條內河等級航道,江蘇唯一可海河聯運、被譽為蘇北“黃浦江”的灌河口處燕尾港港為國家一類開放口岸,“海、陸、空、鐵、河”五通匯流綜合交通優勢在全國2800多個縣(市)獨一無二。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灌云已經擁有3家4A級旅游景區、1家省級旅游度假區、1家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開山島夫妻哨”事跡陳列館)、1家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川星村。

    二、關于在配套措施方面怎樣滿足游客需求?

    灌云始終以滿足游客多元體驗需求為目標,不斷優化旅游服務配套,緊緊圍繞食、住、行、游、購、娛等方面,加快完善旅游配套要素,不斷優化旅游環境,打造規范化、標準化的服務鏈,確保游客游玩開心,消費放心,全程舒心。

    著力“住”,通過完善配套住宿,新增全季酒店、維也納酒店、多米電競酒店、伊甸園花園酒店、禪思雅居等,實現游客住宿更多優質選擇;

    豐富“吃”,以灌云特有豆丹美色為核心,開發“一齋、一餐、四煲、八鮮”、鏡花緣美酒,讓游客從舌尖上感受灌云之美;

    打造“云”,實施數字旅游、智慧旅游,建成“樂游灌云”全域旅游綜合管理平臺,積極實現預約旅游和智慧監管監測;

    改善“購”,開發特色旅游紀念產品,建設萬達廣場綜合體、叮當河古鎮、南京路特色街等,優化購物環境;

    拓展“娛”,結合營銷宣傳,打造了具有一定影響力和知名度的灌云旅游節、灌云豆丹美食節、伊甸園梨花節、潮河灣油菜花節、伊蘆山梅花節等文旅活動特色品牌。

    三、關于如何運用鄉村文化旅游發展來促進鄉村振興?

    灌云緊緊圍繞“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目標定位,致力將農業“強”的成色變得更足、將農村“美”的底色韻得更濃、將農民“富”的本色顯得更亮。

    一是通過發展鄉村文化旅游,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景區周邊的農村瓦房變成了景觀房、民宿民居、超市、農家樂。同時,景區的建設發展,為周邊村莊的農民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對比發展鄉村旅游前,帶動近2000多戶村民增收。

    二是通過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堅持走產業、文化、旅游“三位一體”和生產、生活、生態融合發展之路,使鄉村由單一農業經濟逐步轉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多元化經濟,促進了鄉村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伊山鎮川星村的美麗變產業、楊集鎮潮河村的風光變產業等富民產業發展樣板遍布全縣。

    三是通過發展鄉村文化旅游,促進社會治理體系建設。注重鄉村文化與鄉村治理相結合,通過鄉村主題開發、文化展示、互動體驗等形式,為鄉村帶來了更多的文化增量,豐富了鄉村文化的內涵,增強了農民的文化自信。

    四是通過發展鄉村文化旅游,持續改善城鄉環境。通過省級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創建帶動,以全域全景理念全面優化轄區整體環境,堅持把發展全域旅游與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致力實現富民增收,加快推動鄉村振興。

    謝謝大家!

    6.jpg

    張海榮:由于時間關系,記者提問環節就先到這里,如果大家還有想要繼續了解的內容,可以與縣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做進一步的溝通對接。本場新聞發布會就開到這里,謝謝大家。


    視頻解讀:“奮進新港城 建功新時代”系列主題——灌云縣專場新聞發布會

    版權所有:灌云縣人民政府 灌云縣人民政府辦公室主辦 < 網站地圖 >
    備案號:蘇ICP備06034732號 蘇公網安備 32072302010045號 網站標識碼:3207230037  
    地址:江蘇省灌云縣幸福大道 聯系我們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99久久免费国产精品特黄|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浪潮AV| 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久久| 亚洲精品一二三区| 日本精品高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免费看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影院永久网址|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国产三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不卡 |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电影| 岛国精品在线观看 |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 亚洲福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偷人精品视频| 精品亚洲综合在线第一区| jizz中国jizz欧洲/日韩在线 | 日韩免费电影网址|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 精品人妻无码专区在中文字幕| 久久蜜桃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 日本精品视频一视频高清| 久久精品久久精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表情包|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专区| 亚洲动漫精品无码av天堂 | 国产在线观看麻豆91精品免费|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嫩草| 92国产精品午夜福利|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 69精品人人人人人人人人人| 国产麻豆剧传媒精品国产AV|